网站首页| 食品新闻| 美食推荐| 热点新闻| 深度观点| 食品辟谣| 农业消息| 金融财经| 健康养身| 企业品牌| 地方食品| 保健食品| 综合新闻 | 国际新闻
> 媒体聚焦 > 正文

哲学很厉害,但对我“有用”吗?

2023-08-10 15:04:05        来源:新京报

前段时间,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一段言论引爆网络:“如果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这话引发轩然大波,然若我们把眼光放长,就会看到,这并非什么新鲜说法。类似文科无用论的说法,似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次。只是这一次是新闻,下一次也许是历史。哲学也是常上黑榜的一员。学哲学出来能干什么?这是哲学生经常面对的灵魂拷问。

哲学的处境是双重的,这是其中一面:它似乎没什么用。没有一个职业是为哲学专设的。在很多人眼中,哲学似乎就是“唯心唯物”那些东西,与生活,与现实没什么关系。另一面,有些人觉得哲学这东西高深玄远,不是常人所能企及的。哲学好像成了“有闲阶级”的娱乐或玩物,与普通人八竿子打不着。哲学这种困境近年来日盛。内卷之下,忙都忙不过来,谁有闲暇去读哲学?

但另一方面,热门的专业却也并非是恒定的,它也如风水一般轮流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太多扑面而来难题,比如:生命是否有意义?如何去赋予它意义?面对焦虑与抑郁,我们如何“自救”?快乐和幸福可以兼得吗?为什么我总是想要更多?自由意味着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我们面对一个个的选择与岔路口,独立的思辨能力最不可或缺,而这正是哲学要教给我们的核心技能。哲学也对当下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启发与丰富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判断一个专业是否“有用”的标准,变得丰富而充满不确定性。

哲学:一半是理科,一半是文科?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文科,思辨的哲学,似乎越来越没有了生存空间。哲学中有一支与各类自然科学合作密切,但这一支与大众所想的相去更远。文科狗都还没怎么弄明白阿尔法狗,ChatGPT就已经风行于世了。那么,哲学,或者更一般地说,文科专业在技术化的时代还有何用?

这个问题其实在我心头萦绕很久。如果我们不去专门学哲学、文学,并以此为业,难道它在我们生活中就真只是可有可无的甜点?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某个世界中,人类已经进化完善,没有了多余情感,按照机械化、可计算的方式完成着一个又一个任务,而且效率极高。至于人类的繁衍,也不再需要肉体的结合,而只需要把卵子和精子输入到一个机器中,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个同样理性化的人。这幅场景,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它比例不调地混合着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电影剧照。

我想很少有人会把这幅图景当作理想的乌托邦。如果我们还想做一个“完整的人”,那么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我们对成为“完整的人”所需的另一半的观照。我想这也是哲学之中,“人生哲学”最出圈的原因。我们下面还会回到这个话题。这里我想先讨论另一个图景:在另一个可以想象的世界之中,我们发现,事物是如此复杂多变,我们习得的程式化的知识难以应付。华容道上,关羽要不要放了曹操,军令不可违,或者往日恩情不必顾及?在某个实验中,有三百多个选项,到底哪一个更值得我们做下去,在无前例可循时,如何“按照计划行事”?在一场战争中,将官决断,信息线头多端,关联复杂,意义不明,且时刻变化,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这时候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还是“你怎敢擅作主张”?

在抽象规则与具体情境之间总有着间隔,规则本身和规则应用不是一回事,应用规则和很好地应用规则也不是一回事。怎么选择,怎么判断,不是单纯计算就够了,也事关对自我的要求。评价尺度不仅有高效与低效,对与错,还有好与不好,美与不美。很快地画完一幅画,技法都对,还不就是一幅好的绘画。一个好的品位不仅是文学艺术欣赏的事,也是做好很多世俗之事的条件。能把某事做到极致,我们常称为艺术,篮球的艺术,战争的艺术。在很多事上,这不是规则的运行就可以企及的。

《漫长的季节》剧照。

这么讲也许太抽象了。我们可以从更世俗,更功利的角度讲。其实很多人讲文科无用论,是因为文科工作不好找,或者工资待遇低。相对而言,理工科工作更好找,待遇也更好。但世道好轮回啊!我们在此要像剥笋一样一层层来剥这个问题。理工科是个过于抽象的概念,我们所说挣钱专业,它是变化的,以前也许是电力,是金融,现在也许是IT,十年之后又是别的。有些工种以前看着是万世不朽的铁饭碗,十几年后,荒凉无人理。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漫长的季节》里,桦钢厂火车司机王响当初不会想到,他开的那种火车,不久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他那些技能也早已一无是处。如果只是盯着学习某一种技能进入某一个专业,此外别无所获,那么在技术时代被碾压最惨的往往是上一个技术时代的“工人”。我们在习得一种技能的同时,也更应该习得一种“习得技能”的能力,在此我们学习的就不仅是技术和知识,也是能力,而能力里就包含着品位、鉴赏力等等,而它们需要文科知识的加持。这可以是我们在刹那生变的时代守护自身的方式。

我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去专研文科,专研哲学,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我只是想说,也许哲学(一般讲,文科)并非如此无用。

很多哲学经典,

其实与人生问题息息相关

我想哲学之用,不仅是在“能力”培养上,也在“人生”上。我们不仅要工作,还要过日子。除非你的乌托邦就是那个“摩登时代”的“美丽新世界”。如何面向大众讲述哲学,或者说如何将哲学的理论化为大众可以接受的智慧?

一个可行的思路,不是以哲学家为中心,为他们的思想立传,而是围绕着我们普通人所面临的问题展开。生死爱欲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所不得不面对者,也是历代哲人所不得不面对者。

《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廖申白 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比如,快乐与幸福是否可以兼得?这个问题上,哲学学者姜宇辉在新书《将人生哲学到底》中借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给出过精彩的论证。快乐不必然就是幸福的,而幸福至少需要是快乐的。我不必在这里详述这些内容,我在意的是如何启用传统哲学,以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宗教、艺术都可以是这种启发的来源,哲学独异的地方在于它是说理和论证的学问。如果只是告诉你一些哲学或哲学史的知识,那还不是在学习哲学。很多人以为学习哲学是了解一个个抽象的知识体系,忘了学习哲学更意在跟随哲学经典中的论证反思和完善自身。

学院哲学里有些人偏好分析风格的论文,轻视哲学经典,以为可以将哲学经典还原为几个严格的论证,而汰除可有可无的修辞。在我看来,这是科学主义在哲学研究上留下的余毒,也是“重理轻文”的表现。就像在数字表格中把人的面孔、人的情感都抽象为数字,并未真正理解人,哲学经典也远没有被科学化的哲学论文穷尽。哲学不仅是论证的学问,可以而且应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将人生哲学到底》,姜宇辉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5月。

就此而言,亲近经典就是亲近一个丰富的灵魂,跟随他们再活(思)一次。哲学中讨论的许多问题,其实都与人生息息相关。很多哲学原著其实正是向我们展示面对这些终极之问,哲学家们曾经跋涉过怎样的思想旅途。但这并不是说,对于某个问题,哲学家们有标准答案。比如生的问题,萨特给出了最好的、唯一的回答,而在死的问题上,列维纳斯给出了最好的、唯一的解答——相反,他们只是示范了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启示我们生命的可能性,但不会告诉我们唯一解。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哲学,就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对心理治疗的丰富:

人是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存在

很多学了哲学的人,可能看不起“人生哲学”,以为这是“鸡汤”,不够硬核。确实很多哲学被鸡汤化了,但这其实不构成对“人生哲学”本身的反驳。偏好所谓硬核哲学的人,把哲学局限为论证,切断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偏见。把哲学科学化,将之与人生隔绝开来,作为一种观念无可厚非,若推而广之,以为哲学不应当与人生有关系,是否等于把生活交给未经反思的习俗与观念了呢?

退一步,我们至少可以说,有些真正的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应该与真实的人生建立联系,我们还关心它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以为,它教导我们何谓良好生活,认识自己、关怀自己,甚至治疗自己。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告诉我们真理,而是引导我们追求真理,哲学是爱智慧。那么多伟大的探索,都是先例,告诉我们他们过了怎样的一生,又如何反思这一生。这些不是答案,而是线索,是我们可以参照着前进的路标。他们是道路而非终点。我想这也是哲学治疗与心理治疗的不同之处。

经典的心理治疗假定了一个正常,一个标准,试图把不正常的人引导回正常的道路。哲学治疗是与不同的伟大心灵对话,在此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以及自己与他人、世界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我们丰富自身,解放自身。

延伸阅读:《何为良好生活》,陈嘉映 著,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4月。

这在提示我们,面对所谓“心理疾病”时,也许我们不应该盲目把现成的科学标准看作恒真的尺度,然后把不符合这个尺度的或强迫或诱导到这个尺度上来。因为有些时候,这些“心理疾病”正是因为无法契合这个单一的恒真的尺度而导致的,也就是说,尺度是疾病的原因而不是治疗的解药。如果我们在单一的尺度下生活,只有挣钱是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那么热爱艺术的就是疯子,这时候让一个热爱艺术的人经过改造开始认真挣钱,真的就是把这个人的疾病治好了吗?

哲学治疗在两个层面上是开放的。一方面,它不是把“受治疗者”视为“病人”,而是视为“对话者”,不是把自己视为完成了的尺度的实施者,而是把自己也看作需要做出调整的未完成者。另一方面,哲学的多元样式,既是实际的也是象征的,哲学流派、观点争讼不决,在此反而显示出开放性。我们难以想象最终有一种哲学统一了所有的意见,以至于没有其他可能性能够被设想。

延伸阅读:《叔本华的治疗》,[美] 欧文·亚隆 著,易之新 译,希望出版社,2008年3月。

在哲学治疗中,人通过在多元化的模式中重新认识、生成自我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他们成为更丰富的自己,而非标准的人。这并不是说要用哲学治疗取代心理治疗,而是说,它可以丰富心理治疗,甚至使之更新迭代。

实际上,有些心理治疗,已经开始运用或吸收准哲学治疗的一些资源了。哲学不是精英的游戏,它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宝贵可见的参考,那么它就是有用的。因为切切实实的有用,并非只事关赚钱——它既关乎能力,也关乎人生。

作者/黄家光

编辑/走走

校对/薛京宁

关键词:

上一篇:让学生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