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 08:11:14 来源:南方日报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惠州的农业发展是一处特别的存在。
这是一座以工业立市的湾区城市,却凭借1.1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腹地,确保了年耕地面积不少于160万亩,让其成为湾区的农业大市;这是一座拥有平原、山林、河谷和海洋等地理环境的城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牧渔发展类型。
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战略东风,惠州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升级转型,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让传统农业变得绿色、高效,有效促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也慢慢改变了农业原本的模样。
从“种得了”到“种得好”
“怎么也想不到这片盐碱地还能重新耕种。”看着眼前一大片翠绿的稻田,铁涌镇农技站站长林汉其感慨万千。
位于铁涌镇河潭村的撂荒盐碱地复耕复种海水稻试验基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大兴围海造田,但由于距离考洲洋近、地势低洼,导致农田常遭遇海水倒灌。长年累月后,农田变成盐碱地,直至荒废。
如今,经过改良的水田,被重新种上了水稻。田块里,生长健康旺盛的稻秧,被海风掀起阵阵波浪,预示着即将迎来的丰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把原来的荒滩野地变成“粮袋子”,这样的场景在惠州随处可见。近年来,惠州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实施分片区包干、网格化管理,复耕一片核销一片,至9月完成撂荒耕地复耕面积4.39万亩,完成年度计划的123%。
撂荒地复耕复种保障了粮食安全,品种、技术的改良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惠州大力推动品种培优,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围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遴选推介主导品种,建立新品种示范点基地,引进示范荔枝、蜜柚、菜心、玫瑰等优新品种30多个;惠州还强化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建立柏塘山茶种苗培育基地,繁育小叶紫芽茶苗、柏塘山茶苗等特色茶种,辐射带动茶农改良品种,增产增收。
与此同时,惠州还与省农科院实现深度合作,将一流的农科技术,通过院地合作源源不断地为惠州农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农产品生产品质提升。
比如,省农科院与柏塘镇政府共建惠州市柏塘山茶研究院,编制柏塘山茶扦插育苗技术规程;省农科院专家为安墩镇编写了蜜柚生产技术规程,打造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果园,引导推行标准化生产,用科技赋能农产品质量提升;此外,海纳、鹏昌等惠州农业龙头企业还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研究院,形成院地协同创新模式。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农业技术支撑是前提,技术应用是关键,而这离不开农技人员的指导。
今年以来,惠州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服务,通过组建农业科技服务专家组和21支农技服务“轻骑兵”队伍,联合省农科院17个科研专业所,组织院地专家1000多人次柔性到全市各地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技术培训、咨询活动、田头指导等1015场次,培训及服务农户5万多人(次),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今年夏季水稻抢种时节,塑盘育秧技术解决了博罗洋田村村民的担忧。
“那段时间常常阴雨,我们很担心种晚了,气温就不适合了。”村民田叔找到了农业托管服务组织,技术员开来了插秧机,将规格统一的塑盘秧苗放在机械里,一上午就做完了曾要忙活很久的农活。
水稻塑盘育秧是通过在大棚中统一育苗,具有温湿可控、秧苗健壮、出苗率高等特点,且可直接用于机械化插秧,与普通的育秧方式相比,这种集农机、农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可显著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满足水稻高产需求。
不要小看水稻塑盘育种,这一小小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效率带来的是质的提升。如今,类似的农业科技革新还有很多,比如无人机喷药、施肥,机械化烘干等,这些新型农机器具和技术,正从头到脚“武装”着惠州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在去年底建成运行的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透过一面面巨大的透明玻璃,一粒粒大米在机器里跳跃,监控室里数据不停闪烁,自动化让大米加工流程一目了然。
这座现代化稻米加工生产园区,集成了全套大米智能化加工生产线、仓储基地、冷库等设施,形成丝苗米生产、加工、科研、销售全产业链,成了惠州丝苗米产业智慧现代化的新高地。
如今,科技成分在惠州农业产业中的占比日益显著,助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会种地”变成了“慧种地”。
今年上半年,惠州聚焦粮食稳产保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提水平,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应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预期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9.47%,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51%。
当前,惠州还在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数据显示,2021年,惠州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7.76%,水稻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4.0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92%,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
绿色已然成为惠州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最鲜明的底色。
从“零散种养”到“园区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实行全链条开发,引领带动区域乡村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挣。
今年6月,惠州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项目总投资约170亿元,包括陆基育养基地、海洋牧场及渔业第二、第三产业配套融合,项目分三期建设,完全建成并达产运行后,预计年产值近500亿元。
与此同时,惠州还在紧抓全省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契机,博罗县预制菜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省级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全力打造“中央厨房”。
产业园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边接着城市、一边接着农村,是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向农村的重要载体,是返乡下乡人员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是联工促农、联城带乡的桥梁纽带。
当前,惠州正不断推动涉农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推动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截至目前,惠州共拥有19个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16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镇,111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涌现海纳农业、东进农牧等产值超5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立足传统、特色产业,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梯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产业园主导产业覆盖丝苗米、蔬菜、南药、马铃薯、胡须鸡、肉鸡蛋品、水产、花卉、茶叶等惠州特色产品,带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小农户利益联结体的蓬勃发展。
产业兴则乡村兴。惠州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指出,惠州将推动实现精细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都市精细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日趋完善,进一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未来,惠州将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振兴走在粤港澳大湾区前列。
上一篇:兑现亿元政策支票 松山湖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成立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