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 08:30:42 来源:南方日报
在汕头市俊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可以360度旋转的六轴机器设备正有序运行,新兴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碰撞出无限活力。这个名为MDM钢板标识设备的产品,在2009年推向市场时,一举结束了国内钢板标识设备只能从国外引进的历史,快速取代了进口设备,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钢铁制造企业,占据了我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全国第一。
这是汕头依靠创新驱动塑造发展优势,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生动实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突围闯关、再创新局的挑战,汕头发挥自身优势,强力激发企业主体创新原动力。
自汕头提出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以来,汕头把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抓手。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汕头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四大行动”,让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更为强劲。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省市联动实施科技专项资金项目251项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口。一直以来,汕头本土优秀企业努力练就“独门绝技”,凭借在各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最终成为汕头乃至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自主可控的重要一环,不断为“中国创造”作出贡献。
在龙湖区万吉工业区内,广东金晖隆开关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也是专攻技术难题的“典型”。
金晖隆公司副总经理吴鸿彬介绍,公司主导产品为“箱型固定充气式(永磁)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是自主研发的新型开关设备产品。正是这一产品中的“吹气灭弧”“永磁驱动”关键技术,因开断性能强、动作响应速度快,可快速消除异常事故发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替代进口,属于电力装备产业链的关键设备,已经成功应用于南方电网,后续有望推广至全国,助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除汕头市俊国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金晖隆开关有限公司外,汕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还有广东英联包装股份有限公司、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总数共6家。
据统计,目前汕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共83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7家。这些“小巨人”企业凭借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的独特优势,大力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为汕头产业进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对汕头加快推进发展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新格局十分重要且迫切。据悉,自汕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以来,省市联动组织实施科技专项资金项目251项,2021年以来获得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6项,进一步支撑和服务“三新两特一大”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凭借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逐渐成长为各产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吴鸿彬表示,在助力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同时,科研创新还带动了企业的全面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要成长为世界500强比较难,但长期专注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锤炼到世界顶尖水平,则是可以努力实现的。”吴鸿彬说。
此外,今年以来,汕头把握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契机,高位研究部署汕头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出台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大系统工程和“10+1”重点项目(10个创新平台载体项目+1个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项目)建设;用好特区立法权,出台《汕头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下称《条例》),为加快创新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法治保障。
汕头市人大法制委负责人介绍,《条例》是为解决当前汕头市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研发经费总量偏低、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要素难以集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为提升特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筑牢法治基石。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637家
英联金属科技(汕头)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金属易拉盖制造企业,该公司在汕头投资近5个多亿的智能生产基地一期于今年正式投产启用,二期也在投资建设中。据了解,该公司于2021年获得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首次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速度和数量,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区域创新活力、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汕头市科技局局长陈艳莉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打造创新型城市,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今年以来,汕头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开展科技型企业“3+N”服务行动等,大力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着力壮大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目前,汕头已组织活动45场次、深入143家科技型企业开展服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637家,其中在国内A股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25家,占全市上市企业总数的71.4%。
这组数据侧面反映了汕头高企培育计划的阶段性成效,可见高企对于全市企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作用,对未来提升城市竞争力意义重大。而这释放出一个更重要的信号,汕头高企梯队在逐渐形成,新的动能正在储备和培育。
高企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纵观来看,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产业聚集区,是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样板间。
日前,汕头金平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汕头金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区政策。这是继2020年汕头龙湖工业园区获批后,汕头市新增的又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1年,金平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55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0家。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严峻经济形势下,金平高新区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其中,润和生物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荣获国家多项发明技术专利奖,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也是高企培育的平台之一。近期,科技部发布2021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汕头市潮创智谷众创空间入选其中。目前,汕头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众创空间2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家。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1家
走进位于龙湖区的汕头市骏码凯撒有限公司,检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借助放大2000倍以上的专用设备,在不到10平方毫米的LED灯珠上,对精密的键合丝和封装胶进行检测。骏码凯撒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应用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半导体及微电子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多项自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
企业总经理石逸武介绍,公司研发生产的LED专用环氧树脂封装胶,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打破国内同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目前市场占有率为25%以上、排全国第一,成为国内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看似不起眼的这一瓶瓶封装胶,背后却凝聚了骏码凯撒研发团队数万次的测试检验。“这是企业自主创新的追求,也是我们工匠精神的体现。”
以创新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近年来,汕头市众多企业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自主创新的澎湃力量。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汕头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三新两特一大”产业起支撑作用,规上企业数占全市的70.48%;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69.0%,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值2.3个百分点。
当前,汕头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全市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家、市级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1家、市级36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
8月11日至14日,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光功能材料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广东汕头举行,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青年学者齐聚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下称“汕头实验室”),共探中国光功能材料研究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和进展。
这是汕头实验室一期项目竣工后的首次启用。据了解,汕头实验室一期项目已建成高标准化学实验楼与综合服务设施,重点研究团队、中小试项目及专精特新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正逐步进驻。实验室建立了一支博硕士占比超80%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聚集了多名领军科学家和多支高水平科研团队,与一批央企及驻地企业达成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储备了一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技术研发成果。
除汕头实验室外,目前汕头大学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已完成升级改造,粤港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已完成落地建设,助力补齐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能力不强的短板。
此外,汕头市鼓励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医学科学院、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投资众创空间、科技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
科技服务体系提升
与104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
实践证明,要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离不开先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当前,汕头市大力实施科技服务体系提升行动,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对接、协同创新。今年1月起,汕头市启动产学研“面对面”对接活动,先后举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专场对接活动,东华大学、江南大学纺织服装产业对接活动,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生物医药产业对接活动,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农业产业对接活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校院所新材料产业对接活动,牵引技术、智力、数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集聚。
不少企业在该系列活动中与高校碰撞出火花,目前已有进一步合作。据悉,汕头市政府与南方医科大学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项目10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项目52项。
先进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是实现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的重要基础条件。据初步统计,汕头市企事业单位已与全国104家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攻关、平台共建、人才培养等领域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汕头市企事业单位牵头项目获得2021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参与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5.88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效率进一步提升。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核心要素是人才。汕头市加快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着力打造科技人才集聚“强磁场”。
据悉,汕头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支持精细化工企业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及进口替代技术攻关项目8项,建成市名院名校理工类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13个,推动第一批8名理工科博(硕)士到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锻炼。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通过并联审批,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居留许可“一窗通办”。
接下来,汕头将持续抢抓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重大机遇,聚焦创新生态优化、创新主体培育、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汇聚等重点领域下功夫、出实招,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
上一篇:深圳轨道交通五期规划公布 13条新线规模226.8公里
下一篇:最后一页